在成吉思汗雕塑群落成十周年之際,我們有幸在康巴什這座城市見到了何鄂先生!冻杉己沟袼苋骸返膭撟髡吆味跸壬,已是一位80歲高齡的老藝術家,長發過肩的她,頭發花白卻仍然精神矍鑠。
何鄂先生在回顧成吉思汗雕塑群創作與制作的過程中,向我們展現了一組組龐大的數據。從設計到施工,從用料到用工,從組建團隊到群策群力,從反復修改到運輸安裝,每完成一項工作,都是完成了一次能力與毅力的挑戰。
何鄂先生對雕塑群的創作精益求精,當時已年近70歲的她在十幾米高的腳手架上爬上爬下,有時在腳手架上一呆就是幾個小時,對雕像進行千百次的反復修改。哪怕人物的兩個眼珠只存在1毫米的偏差,她也堅持一定要修改。常常是石膏師傅拌好了石膏急著要上石膏,她卻還在對雕像進行著修改,只說:“再等等,再等等。”可是石膏不等人啊,拌好的石膏馬上就凝固變硬了……今天這一幕被她隨行的老同學當做有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稍诋敃r,也多虧了何老師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態度,才成就了如今這壯觀宏偉、栩栩如生的成吉思汗雕塑群。
何鄂先生說:“在創作《成吉思汗雕塑群》時,我沒有按照常規只表現他作為一個偉大人物的一面,而是從一個平凡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偉人,從在眾人之中,又在眾人之上這一全新的角度去詮釋,這對于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來說,對于每個觀賞者來說,才是有意義的,更貼近人心的。”
在展會上,何鄂先生這樣詮釋藝術:藝術是把自己的生命揉進去創造的作品。她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吃蔬菜、吃肉,吃進去都會長成我們的血肉,而不是這兒長茄子那兒長肉。藝術也是一樣的,我吸收不同的東西,都要融合在一起,把藝術融進生命,生命揉進藝術,再通過作品把藝術表現出來。
何鄂先生走到一座名為《羊娃》的雕塑前,伸出手親切地撫摸著它的背,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孩子。他是我創作的《希望星辰》里7個孩子中的一個。這是個放羊的男孩,你們看他兩只手垂下來,攤開手掌,就像兩個問號,在問‘為什么我不能去上學呢?’他表現出來的是對求學求知的渴望……”
“這個作品是突出了粗陶的膨脹感,從上到下線條越來越飽滿,她身上只有一條裝飾帶,而你卻感覺不到她沒有穿衣服。兩條胳膊左短右長……”在作品《繡花女》前,何鄂先生講述著她的創作構想和表現手法,令在場的觀眾都稱贊不已。
在作品《巨匠》面前,何鄂先生講述著她在敦煌的感受和歷史上千萬個無名工匠給她的感動。她創作的《巨匠》,是對古代那些無名的優秀文化創造者們最好的獻禮。她說:“你們看,他正在休息,手上還拿著工具,擰頭凝望著剛剛正在制作的巨大佛像,若有所思……”
何鄂先生為參展的觀眾一一介紹著展品——《和睦》、《鳥語》、《遠山正瑛》、《蔡元培》、《黃河母親》……她的每一件展品都有一段或感人、或勵志、或溫馨的故事,她的每一件展品都寓意深遠,都讓人浮想聯翩、感同身受。她的創作激情并沒有因為她的年齡增長而消退,她面對藝術時那種忘我的工作熱情,以及創作時追求完美的執著,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尤其是她在創作《成吉思汗雕塑群》時那種忘記年齡、忘記休息甚至忘記性別的工作熱情,讓一代創作人、讓一座城市、讓一城百姓都為之動容。
我想,再次面對成吉思汗群雕時,我不會只是單純的欣賞它們冷冰冰的銅塑軀體了,因為它們都被賦予了藝術的靈魂、城市的靈魂。是它們讓康巴什這座城市有了靈氣、有了精神,也為這座城市書寫了最獨特的民族藝術。
展會上被放大的照片里,何鄂先生站在《成吉思汗雕塑群》前,自信、執著、淳樸、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