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爭議的“昭君牧羊”。
“因為是學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覺得這四個字不對勁。”日前,在重慶大學中文系讀大三的小趙和朋友在沙坪壩三峽廣場聚餐,幾個人在新世紀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時,被一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個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中文系學生
牧羊的是“蘇武”
“錯了吧,牧羊的不應該是‘蘇武’嗎?”看著雕塑,小趙提出了疑問,很快得到了朋友們的附和。
當晚,回到學校的小趙開始在網上查資料,發現輸入“昭君牧羊”四個字,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圖書館用知網搜索,都沒有發現相關的內容,“出名一點的典故,也只有昭君出塞。”而“蘇武牧羊”不僅資料詳盡,還有明確的出處,“《蘇武牧羊》,原典故出自班固所著,《漢書·李廣蘇建傳》。”說的是漢武帝派遣蘇武出使匈奴,后被留為人質的故事。
經過查詢,小趙和朋友更加覺得三峽廣場這個雕塑可能存在錯誤,“根本沒有這個典故,怕是弄錯了。”隨后,小趙把自己的懷疑發到了微博上。
商戶居民
早把“昭君牧羊”當地名
昨天中午,重慶晨報記者來到三峽廣場,發現六只形態各異的銀色金屬羊雕塑,頭朝著廣場中心的位置被放在新世紀超市出口處的空地上。羊群的中間,一塊高一米八左右的長方形金屬碑上,描畫著一位古裝女子,碑身的一側被雕成琵琶的形態,碑的正上方寫著“昭君牧羊”。
昨天是周六,這個群雕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記者在雕塑旁待了半個多小時,一直有小朋友跑來和羊群合照嬉鬧。
不過,并沒有多少人專門留意碑上“昭君牧羊”幾個大字。“這兒一直很受孩子歡迎,不過這些羊是才弄的。”就在雕塑旁開了家餐飲店的王女士記得,去年,這兒還是幾頭個子有些高的銅羊,已經破損得有些嚴重了,“今年五月,廣場的管理部門才把銅羊撤了,新放了這些銀色的小羊。”
至于“昭君牧羊”的名字,廣場上的多家商戶都稱,已經叫了多年,“三峽廣場才建起來沒多久,這個地方就有這些雕塑了,一直都叫‘昭君牧羊’。”
在天陳路住了8年的何大爺說,周圍的鄰居們,基本上都把“昭君牧羊”當地名了,“一說在‘昭君牧羊集合,都曉得是那兒。”在記者詢問的多家商戶中,沒有一家對這名字提出過“質疑”。
不過,仍然有不少人和小趙一樣,對“昭君牧羊”這個名字提出了疑問,其中很多都是在附近大學上學的學生,“我覺得這怕是典故用錯了吧,王昭君當時出嫁過去是王后,怎么可能牧羊?”在重慶師范大學讀研究生的趙燁這樣認為。
何小姐也覺得這個名稱用得有些不妥,“萬一這些孩子以后只曉得有‘昭君牧羊’,不曉得昭君出塞、蘇武牧羊怎么辦?”
管理者
這不是用典是場景描繪
那么,三峽廣場的管理方當初為何要給這個雕塑取名為“昭君牧羊”呢?
昨天下午,重慶晨報記者聯系上了三峽廣場管委會的相關負責人,對方回應稱,“昭君牧羊”的雕塑已經擺放多年,之所以起名“昭君牧羊”,也并不是用典錯誤,“這個雕塑描繪的并不是某個典故,而是對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的場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應該是有牧羊經歷的。”
而管委會工作人員也證實了雕塑周邊商戶的說法,稱三峽廣場周圍許多居民都已經直接把雕塑所在的地方,叫做“昭君牧羊”,“大家已經叫習慣了。”
西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董小玉表示,歷史上確實是沒有“昭君牧羊”的說法的,文學作品里也少有這樣的描述,而“蘇武牧羊”則在中國歷史上有出處,是受到社會公認的歷史典故,“歷史文學是可以允許想象的,但是如果要將一種文學想象的場景用作一處地名或地標,這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有可能會讓市民造成誤解。”